English Version
学术交流
学术讲座

河海大学吕亚茹教授来我中心做学术报告

        1118日,应我所唐朝生教授邀请,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吕亚茹教授到朱共山楼205会议室做了题为“钙质砂物理力学特性及对桩基础承载机理影响”的学术报告。

1.jpg

吕亚茹教授报告分享1

吕亚茹教授现为河海大学青年教授,硕、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及中国工程院课题等10余项,在《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 engineering》(ASCE)、《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岩土力学》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SCI/EI论文3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近20项,为多个国际、国内岩土工程顶级期刊审稿人。

吕亚茹教授主要从事海洋岩土力学与工程技术、岩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等相关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基于南海开发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背景,围绕岛礁钙质砂地基中的工程防护问题和海洋桩基长期承载变形问题展开研究,为相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jpg

吕亚茹教授报告分享2

报告中,吕亚茹教授首先介绍了南海钙质砂颗粒的微观结构及其工程力学性质;再进行钙质砂矿物成分的测定与颗粒级配曲线的对比分析,结合3D扫描技术获得砂颗粒的3维形状,在此基础上建模并将颗粒划分为圆粒、块粒、片粒、角粒、柱粒等;在低应力条件下通过对钙质砂和石英砂的基本力学特征参数(如弹性模量等)的测定及相应的蠕变特性对比分析,认为在低应力条件下,钙质砂的蠕变主要是由于内部颗粒破碎而导致的重分布引起的,石英砂的蠕变则是颗粒滑移和滚动引起的重分布导致的;此外,根据排气法测定不同粒径钙质砂的比重相同,而排水法所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提出“钙质砂内部孔隙气通水不通”的观点;报告最后,吕亚茹教授为我们介绍了钙质砂承载力的相关研究,主要为利用离心机进行循环荷载试验探究钙质砂桩的承载力。

3.jpg

吕亚茹教授与我所师生合影

报告结束后,吕亚茹教授与到场的师生进行了细致的交流,解答了一些大家对于钙质砂相关研究的疑惑。

©2018-2028 ECGC, Nanjing University, P.R.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2018-2028 南京大学极端气候工程地质研究中心
苏ICP备1804179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226号